文章最後更新日期 : 2023-01-03
一直受到鼻過敏困擾的我,長輩們都說到了美國這樣的大陸型氣候會自然好,因為氣候較台灣乾燥。事實上,過敏的狀況確實有些許改善,但在11月份進入冬天開始,反而出現了咳嗽症狀,自行快篩結果,非新冠肺炎。
原本以為會自然轉好,但事實上卻愈來愈嚴重,開始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。相同情況也曾經發生在幾年前在中國工作的時候,那時候也正值冬天時節。於是,經過兩個月的反反覆覆,我決定去看醫生了。一開始的診斷結果為「支氣管發炎」,服藥後未完全痊癒,再度就醫檢查,懷疑是「季節性氣喘」,最後專科檢查結果,幸好不是氣喘。
在美國生活的人,都應該知道美國看醫生流程跟台灣很不同,絕大部分都是需透過家庭醫生 (Primary Care Physician) 評估,依據疾病及症狀決定是否轉介專科。本篇文章著重分享這次咳嗽的就醫過程,包括被詢問的問題,以及呼吸道症狀相關必備英文單字。
希望對於有相同呼吸道疾病困擾的人,能夠提供相關就醫資訊及幫助。
1、初始症狀
從11月準備入冬開始有症狀,一開始主要就是咳嗽,特別是晚上躺平就寢時,呼吸吐氣時能聽到肺部發出聲音,像是有東西卡住,其實就是痰。
2、就醫過程
前後看了幾次醫生,第一次診斷結果為「支氣管發炎」,當時醫生沒有聽出有氣喘現象。直到第二次看診,才聽出有氣喘聲音,建議我到專科診檢查並檢驗過敏原。
幾年前發作時,台灣醫生也曾經說過這是「氣喘」,當時吃藥痊癒後就沒有再發作過,不清楚甚麼原因會在美國再次發作。家庭醫生認為,這是過敏原有關,每個人可能發作的季節及成因不同,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。
第一次就醫 : 2022/2/7
照肺部X光,顯示有支氣管炎,服用10天的抗生素及咳嗽藥,前期情況有好轉,但仍然有咳嗽,以及吐氣時肺部有聲音。
之後,開始略有呼吸不順現象,稍有走動運動,就會喘氣困難,大口呼吸則造成咳嗽。使用醫生提供的備用 Inhaler (吸入器) 有助於順利呼吸。
第二次就醫 : 2022/2/26
再次聽診,發現有氣喘現象,建議到專科診檢查並檢驗過敏原。
等待專科檢查期間,醫生開立三款處方藥,一款為類固醇藥,一款為氣喘用酵素,最後一款為 Inhaler。我手上還有 Inhaler,所以繼續使用不重複提供。
類固醇藥為7天份量,但我使用後覺得有許多不適症狀,例如 : 手臂背部酸痛,胸口附近輕微疼痛,所以服用2天後停止,打算到專科就醫後再諮詢評估使用。雖然有副作用現象,但是咳嗽及胸塞的現象有明顯幫助。
氣喘用酵素則是維持使用。Inhaler 則沒有使用需要。
注意 : 每個人對於藥物反應皆有不同,此為個人經驗分享,並非用藥建議。 對於藥物有過敏現象,或是用藥有不適,皆須諮詢專業醫生評估使用。
第三次就醫 : 2022/3/16~2022/3/29
到肺部專科醫生診所檢查,第一次見專科醫生主要再次確認發病過程及前幾次初步診斷結果,包含重新確認X光片,然後預約肺部功能測試,確認是否為氣喘。
肺功能測試當天,主要就是依據技師的指示,做一些深吸、深吐的呼吸測試,過程約20分鐘左右。
測試後的隔天看報告,結果顯示正常,各數據都符合標準,並非氣喘。
因此,專科醫師認定應該為病毒侵入造成的呼吸道發炎。除了冬天空氣較冷,肺部物質不易全數排出之外,可能也是新到美國第一年,對於當地的病毒尚未適應所造成,白話文就是「水土不服」。
3、看診前的身體現況調查
在台灣初診掛號時通常需要填寫基本資料及疾病史,以便醫生了解你基本的身體現況,在美國也是一樣的。
提供愈詳細的資訊,特別是過敏史,有利於減少醫療糾紛,保障自己的健康。
以下為本次就醫過程的資訊整理分享,每間院所可能有所不同,僅供參考。
基本資料及疾病史調查
此調查問卷的填寫重點為疾病史及藥物過敏。在疫情期間,可能還會詢問是否有染疫紀錄或是與染疫者的接觸史。
填寫重點 :
- 家族疾病史 : 有無糖尿病,高血壓,心臟病等
- 藥物過敏 : 有無藥物過敏紀錄
- 個人疾病史 : 開刀紀錄,重大疾病等
- 基本資料 : 聯絡資料,有無保險,平常抽菸喝酒頻率等
身體基本量測 (Vital) / 提問
護士會協助量身高體重,體溫,血壓,血氧濃度。
當日 BMI 數據也會出現在診斷書中。若數值超標異常,診斷書中會有提醒。我就是被提醒 「BMI – High」的那個…
量測的同時,被詢問以下問題 :
- 是否今天要注射流感疫苗
- 有無服用血壓藥
- 今日就診的目的 / 症狀
4、10個呼吸道相關必備疾病及症狀單字
對於英文不夠有自信的人,在美國看醫生絕對是一個檻。
常常在臉書社團看到華人想找會講中文的醫生,其實我非常能夠理解。醫學上有些單字來自於拉丁文,看到都不一定能夠唸得出來,會害怕是很正常的吧!
第二次就醫護士問我有沒有吃血壓藥,我聽成了有沒有吃藥,以為是問我有沒有吃上次醫生開的藥,所以答了 : YES。
如果醫生因此而開錯處方藥,我應該會莫名其妙掛了吧…
但現實是,你住的地方不一定能找到講中文的醫生,所以簡單的疾病及症狀單字,還是要認命地記下來。
以下彙整這次就醫過程用到的單字及衍生相關的字詞,希望對大家有用,但也希望大家用不到。
呼吸道疾病
- Asthma 氣喘
- Recurrent / Intermittent asthma 經常性 / 間歇性氣喘
- Allergy / Allergen 過敏 / 過敏原
- Bronchitis 支氣管炎
呼吸道症狀
- Cough 咳嗽
- Chest congestion 胸部阻塞
- Sneeze 打噴嚏
- Have a running nose 流鼻涕
- Wheeze 喘氣
肺部專科名詞
-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(PFT) 肺功能測試
5、美國醫生頭銜 MD vs. DO 差異
在這一次預約專科醫生時,發現了美國醫生的頭銜原來有兩種,除了常見的 M.D. 之外,還有 D.O.。全稱分別為 :
M.D. – Doctor of Medicine
D.O. – 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
M.D. (Doctor of Medicine),是專業的醫學學位,有學位者可以參加美國醫師執照考試。
D.O. (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),字面上翻譯是骨骼科醫師,但是並不正確。有D.O.學位者同樣可以參加美國醫師執照考試,成為正式的醫生。關於此頭銜的歷史來源,有興趣者可以參考維基。
因為這次的經驗,第一次認識美國醫生學位的取得過程,如果有機會自己預約醫師時,可別因為頭銜的差異而有所歧見呦。
美國生活實用系列文章 :
美國買房 | 你不可不知的5點買房前準備 (含買房流程及費用)